| 网站首页 | 资讯 | 影音 | 图片 | 论坛 | 模拟驾考 | 免费取名算命 | 瓷都工具 | 留言本 | 域名 | 瓷都商城 | 汇款 | 
您现在的位置: 瓷都热线|诚信中国:“一就是一”(1941.CN) >> 资讯 >> 瓷都德化 >> 综合新闻 >> 正文 登录 注册
专 题 栏 目
最 新 热 门
最 新 推 荐
相 关 文 章
县委书记在全市研讨会的
泉州力争新突破 促发展持续走前列         ★★★
泉州力争新突破 促发展持续走前列
作者:黄小玲 蔡潇璇 文章来源:泉州晚报 更新时间:2006-8-8 10:45:20
【声明:转载此信息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其内容表达的观点并不代表本站立场,由这些信息所产生的一切后果本站不负任何责任。如果您对本信息有什么意见,欢迎和本站联系,谢谢!】http://CiDu.Net

    编者按 8月3日和4日上午,泉州市委、市政府召开实现“走前列”新突破研讨会。市委书记郑道溪要求在今后工作中力争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泉台合作和外向型经济发展、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构建和谐社会五个方面实现“走前列”新突破。郑书记的讲话在全市广大干部群众中引起强烈关注和热烈反响。//by http://CiDu.Net/

    新突破:新农村建设

    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为目标,力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新突破。要突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要突出改善设施、优化环境;要突出强化班子、健全队伍;要突出科学指导、注重“多予”。———摘自市委书记郑道溪《在实现“走前列”新突破研讨会上的讲话》

    建社会主义新农村 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实现“走前列”新突破,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建设新农村是百年大计、系统工程,既涉及农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事业、社会保障、精神文明和基层组织建设,也涉及村庄结构、人口布局的合理调整。//by http://CiDu.Net/

    农业须增效 农民得增收

    农业低效、农民收入不能增加,新农村建设将无从谈起。因此,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显得尤为重要。今后,泉州市将大力实施“发展工程”,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持续增收上实现新突破。
    泉州市将以工业化和产业化的理念谋划农业发展,培育现代农业,扎实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做大做强畜禽、果蔬、水产、林竹、园艺五大主导产业,打响水产品、畜禽、茶叶、龙眼、芦柑、蔬菜、花卉等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品牌。加快实施畜禽良种、畜产品加工工程,突出发展水产养殖、远洋渔业。实施农业产业化“1333”工程,提高农业对外开放、标准化和外向化水平。大力发展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有机产品,扶持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一批农业基地、农产品名牌、大宗农产品批发市场,以质量创品牌、创精品。
    循环农业将是我市农业致力发展的方向。我市将努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开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推广“畜—沼—果”、“畜—沼—菜”、“四位一体”大棚等循环农业模式。同时,大力推进农业对外开放,加强泉台农业合作,制定实施泉台农业合作试验区发展规划,加快建设泉台农产品贸易、加工、生产基地。继续帮扶欠发达地区发展,实施“百村扶贫开发计划”,加大对经济欠发达村的资金、项目、技术帮扶。//by http://CiDu.Net/

    优化环境 新村有新貌

    新农村的基础设施、村庄环境是农民群众生活质量提升的基础。泉州市一些乡村在改善设施、优化环境方面作了有益探索和尝试。而还有一部分乡村道路、饮水、电网、通信等基础设施尚不健全,缺少统一规划,出现“有新房无新貌”、“只见新房、不见新村”的状况。针对这种情况,我市即将出台《泉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五年规划纲要》。“这将在很大程度上解决我市农村建设缺乏统一规划的问题,把农村发展融入全市发展大局,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市农办负责人说。
    今后,各地将提高村镇规划水平,坚持“一张图纸管到底”。至2010年年底,全市城市规划区外乡镇的总体规划修编调整率将达到80%以上,中心村的“六图一书”规划将达到60%以上。各地要积极引导耕地逐步向规模经营集中,企业逐步向工业区集中,农村人口逐步向城镇和中心村集中,农房建设逐步向中心村集中,形成科学合理的功能区和空间布局。
    同时,泉州市将大力实施“基础工程”,抓好建制村客运“村村通”工作,力争在2010年前全市实现乡村道路等级化、路面高级化;用三年时间建设570个行政村供水工程;完善农业基础设施;优化农民居住条件,加快实施以“三清六改”为主要内容的村庄整治;整治农村消费市场,鼓励大中型超市、连锁店、供销社等现代商贸流通企业进驻农村;加强农村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至2010年基本覆盖全市农村居民。//by http://CiDu.Net/

    提升干部素质加强农村管理

    新农村建设作为一个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和艰巨任务,需要一个坚强有力、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的村级领导班子去组织、发动和协调。“村看村,户看户,村民看干部;党员看支部,支部看书记。”这仍是目前我市农村基层的政治生态。
    今后,泉州市将以实施“素质工程”为基础,力求在乡村民主管理上有新突破。切实提高农村干部队伍素质,强化村子领导班子。加强乡镇、村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的干部充实到基层领导岗位上。认真做好乡镇、村换届选举工作,积极推广“三推两考一选”、“两推一选”等办法,全面推行村“两委”成员交叉任职,通过换届优化班子完善,推动发展。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全面推行村务决策听证和村集体会计委托代制度,完善“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
    另外,在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方面,全面实施“双高普九”工程,继续实行“两免一补”,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by http://CiDu.Net/

    公共财政“多予”强化农村保障

    两年前,安溪县成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试点县。截至目前,全市已有90多万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最近,泉港、晋江、石狮、德化新增为试点。同时,我市将健全乡村卫生网络,全面加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所)建设,解决农民就近就医问题。
除了这项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医疗保障制度正在全面铺开外,今后,我市公共财政还将切实向新农村建设倾斜。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点在“多予”上下功夫,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确保支援农村生产的支出和各项农业事业费的增长幅度高于本级财政经济经常性财力的增长幅度,同时确保财政当年增收部分划出10%以上用于农业。
    各项保障也将全力推开。强化领导保障,选派市、县两级机关干部和乡镇干部进驻农村指导;强化资金保障,动员港澳台侨胞和社会各界人士投资新农村建设。(廖培煌庄建平实习生苏丽华马晓婷)

    新突破 产业发展空间

    要以产业转型升级为核心,力争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有新突破。通过强化项目带动,强化自主创新,强化市场建设,进一步壮大产业体量,完善产业配套,推动产业创新,提升产业层次,打造产业集群,推动我市由“散”到“聚”、由“大”到“强”,力争至2010年集群总产值超5000亿元,年均增长14%,建设技术含量高、信息化程度高、附加值高,耗能少、排放少、污染少,用地节约、用水节约、用材节约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摘自市委书记郑道溪《在实现“走前列”新突破研讨会上的讲话》

    强化自主创新打造产业集群


    在湄洲湾南岸蜿蜒5公里的深水线上,7座总投资高达20亿元的码头正逐渐显露雏形,预计建成后泉港区港口的年吞吐量将达到4000万吨,相当于目前泉州所有港口一年的吞吐量。
    大型项目建设把泉州海洋产业推向了一个高潮。7月,中远集团50亿元巨资力挺泉州港。年内,泉州船厂造船项目将力争动工。
“船到城添外国人”、“涨海声中万国商”,这些已经久远的字眼正随着以港口为代表的一批大项目的兴起,变得越来越近。//by http://CiDu.Net/

    轻重工业未来并肩发展

    伴随着大规模的港口建设,大手笔的临港工业也正在崛起。在泉港区,总投资35亿美元的福建炼油乙烯一体化合资项目去年7月开工后正快马加鞭进行建设。两年后,这里每年将拥有1200万吨的炼油能力和200万吨聚烯烃等化工产品的生产能力,并带动沿线1500多亿元投资,形成上千亿元的石化产业链经济群。
    石化与船舶业只是泉州项目带动战略的一个缩影。继中国一汽落地之后,泉州远东北方奔驰专用汽车项目正式动工;惠安中化项目前期工作扎实推进;永春生物医药园区已动工建设;外走马埭围垦、泉州市金鸡拦河闸重建等29个大项目工程过半。这些重型项目的落成昭示着泉州产业将进入一个新时期,产业结构将不再是轻工业独舞,重化产业将和轻工业共同撑起泉州产业一片天。//by http://CiDu.Net/

    这种产业升级的直接结果是,四年之后,泉州产业集群的总产值将由现在的2000多亿元跃升至5000亿元。其中,纺织服装、石油化工产业集群产值超1000亿元,建材、鞋业产业集群产值超500亿元,修船造船、汽车及配件等8个产业集群产值超100亿元。
    绿色经济是泉州项目带动、产业升级的另一大主题。根据《泉州市发展循环经济规划》,四年后,98个大型项目将撑起泉州循环经济的框架,以中水利用、生物酶水洗、节水型漂染为代表的多项技术,将有望让九成石化工业废水重复利用,全市的纺织废水接近零排放。
把“创新亮点”放大为“城市亮色”

    按脚定鞋,将不再是明星运动员的专利。今年安踏运动力学实验室与比利时RSSCAN公司、北京体育大学运动生物力学教研室合作,建立中国第一个运动力学脚型库,让普通消费者按脚定鞋的梦想变成可能。//by http://CiDu.Net/

    加班族无法按时吃饭的烦恼,也有望迎刃而解。盼盼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福州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共同研发的“能量缓释”食品技术能让人的饥饿延迟2个小时来临。//by http://CiDu.Net/

    今年,泉州企业创新的亮点纷纷对准了国际最前沿。安踏、浔兴、恒安等一批企业采取了与国外科研机构合作的方式接轨新技术。而海天轻纺和南方路面机械两家公司,则成为第一批拥有企业内部博士后站的泉州企业。//by http://CiDu.Net/

    与民企一样,泉州政府在构建科技体系方面也走上国际线路。今年,市政府与美国QAD、IBM等2家著名软硬件企业合作,这意味着ASP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今年起将走集成路线,泉州市及各县(市、区)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将连成一体,形成资源共享,实现服务网络化。7月,泉州首次系统地提出了建设全市科技公共技术服务体系的任务和要求。一个囊括11个较大规模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体系、57家行业技术开发中心、7个博士后科研站、2个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的科技研发服务体系覆盖全市。不久后,海峡两岸科技孵化基地、南安粮油深加工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泉港石化专业孵化器和永春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等项目也将浮出水面,泉州创新工程正从一个个创新亮点,扩展为成片的“城市亮色”。//by http://CiDu.Net/

    新型物流构筑没有围墙的贸易

    7月16日,泉州·中国粮食城四喜临门。中国粮食行业协会会长白美清亲自为粮食城授牌,并有总投资额近2亿元的第一街、粮食城大厦、华益食品厂三个新项目成功揭彩、奠基。未来几年,生产加工区、仓储物流区、现货交易市场、商务会展中心以及商贸配套服务中心五大板块还将陆续兴起,华东南最大的粮油集散中心指日可待。//by http://CiDu.Net/

    粮食城只是泉州专业市场崛起的缩影。在中国鞋都晋江,36亿元港澳资金将打造晋江国际制鞋工业基地和内地最大鞋业专业市场。预计市场全面开业后,日交易额将达到7000万元,而晋江国际制鞋工业基地预计将在两年后达到年工业产值100亿元的规模。另外,身为“全国四大布料市场”之一的石狮,今明两年又将有一批大动作。纺织面料交易展示信息中心选址、仓储区和拓改布料市场等三个项目将在年底前完成规划设计等前期工作,争取于明年初动工。如今,218个专业市场的年成交额达到380亿元,其中30个市场成交额突破亿元。//by http://CiDu.Net/

    在有形市场的背后,一个永不落幕的无形市场正在兴起。今年,泉州将继续举办第四届福建网上投洽会,继续申报“全国电子商务应用综合试点城市”和全国性网上投洽会。可以预见的是,未来泉州将以网上投洽会为载体,构筑较完备的网上企业库、产品库、项目库,建设由网上招商引资、网上营销贸易、网上虚拟展会组成的网上市场体系,并最终形成覆盖海峡西岸乃至全国的以网上投洽会为载体的虚拟市场中心和电子商务中心。
    今后,218个泉州专业市场将与网络无形市场牵手,组成通达世界的物流体系。根据《泉州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拥有5大园区6处基地20个物流中心15个配送中心的物流格局将在若干年后浮出水面,泉州将构筑起没有围墙的世界贸易城。(林绿波实习生马婷蔡丽萍)

     新突破:泉台合作和外向型经济

     以提高开放水平为目标,力争泉台合作和外向型经济发展有新突破。突出对台引资,加大泉台经贸文化交流,构筑泉台合作前沿平台。进一步加强载体建设,优化通关环境,突出招商选资,拓展外向空间,力促产业升级换代,力促外经贸提升层次,提高实效。
———摘自市委书记郑道溪《在实现“走前列”新突破研讨会上的讲话》

    构筑交流平台加强泉台合作

    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得到中央支持,写进了国家“十一五”规划和政府工作报告,使泉州市的发展获得更有利的政策支持。而近年来,海峡两岸的关系继续朝着和平稳定方向发展,使泉州的区位优势更加凸显,让泉台合作迎来了全新的机遇。//by http://CiDu.Net/

    建台商投资区谋泉台经贸合作跃升

    今年1月26日,惠安台商创业基地举行服务中心落成典礼。这标志着泉州市第一个专属台资企业的投资区正式启动,填补了泉州市没有台商投资工业区的空白,至今已有近30家台资企业慕名落户,今年内将有近20家企业开工建设。按照规划,5年后惠安台商创业基地将形成年产值近60亿元的中型现代化台商工业基地。惠安台商创业基地为泉州市台资企业向区域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by http://CiDu.Net/

    台商回大陆投资兴业有聚集在一起创办企业的习惯,为此,在我市设立台商投资区迫在眉睫。目前,我市将洛秀台商投资区的申报作为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积极向商务部、省政府汇报我市对台工作的新进展,争取尽快得到审批。下一步,我市要做好台商投资区基础设施配套和项目引进工作,以申报促建设,以建设促申报。此前,我市已就设立台商投资区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拟依托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泉州台商投资区,初步规划控制面积58.36平方公里,拟分为四个片区建设。以此来充分发挥泉州独特的对台区位和人文优势,借助政策体制优势和品牌效应,精心打造大型工业项目的投资平台,使之成为承接台湾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拟重点发展石化后加工、机电一体化和纺织服装等产业,形成产值超500亿元的产业集群板块。//by http://CiDu.Net/

    泉州在石化、电子、纺织、服装、制鞋、农业等方面具有承接台资转移的有利条件,泉台两地产业优势互补空间大。泉州市将抓紧制定鼓励台商投资的政策,加大吸引台湾核心产业、核心技术的力度,积极主动承接台湾石化、电子信息、机械等产业转移。//by http://CiDu.Net/

    构筑三大平台促泉台经贸文化交流

    多年来,泉州市一直十分注重建设引进台资平台,目前正加快建设海峡两岸(泉州)农业合作试验区、台商创业基地、台湾学者创业园、出口加工区。完善海峡农产品物流中心的综合设施,切实发挥两岸农产品物流集散中心功能,搭建对台经贸平台已经进入实效阶段。截至今年6月,全市累计批准台资企业1344家,总投资19.33亿美元,其中合同台资15.50亿美元。
    市台工办主任孙庆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今后,我市将进一步发挥人文、区位、港口、民营经济等方面的优势,构筑泉台合作平台,促进泉台两地的交流合作,实现互利互惠,共同发展。主要构筑以下三大平台,推动泉台合作有新的突破:一是以大型经贸活动为载体,大力构建泉台经贸合作平台。继续积极培植壮大“海博会”、“农洽会”等大型经贸活动,形成品牌,注重吸引台资特别是大企业大财团来泉州投资。二是以对台直航为载体,大力构建泉台互动平台。泉台地缘优势特别突出,具有对台通航的政策优势和地理条件,自2001年,我市开始实施对金货物直航,泉州港已成为福建沿海地区与金马货运直接往来货物吞吐量最大、来往最频繁的口岸。三是以文化交流为载体,大力构建泉台交流平台。要充分利用闽南文化、妈祖文化、海丝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的资源,开展各具特色的文化交流活动。今年泉州市将举办“泉州(澎湖)文化周”等系列涉台文化交流活动。同时,建立台湾泉籍乡亲寻根服务热线,依托各县(市、区)台办,通过泉州网公布寻根服务电话,建立和不断完善协助泉籍乡亲寻根服务网络;为来泉寻根、旅游、投资、贸易的泉籍乡亲提供全方位服务。此外,还要加强与泉州寓台同乡会的接触联系,了解泉州寓台各同乡会相关信息,通过有关渠道建立联系,探讨建立常态化联系机制。//by http://CiDu.Net/

    建出口加工区 打造招商引资平台

    经过多年的发展,泉州市的经济结构正在有效地调整,产业正在升级,五大传统优势产业在改造提升,五大新兴产业方兴未艾,经济新增长源从传统的轻型工业转向重工、化工产业,这些都给外经贸发展提供了新的突破口。
    目前,泉州市首个开放度最高的经济开发区———泉州出口加工区正在紧张的建设中,今年10月1日前拟向海关总署等部委申请封关验收。这个占地3平方公里的出口加工区开放层次、功能设置高于保税区,一流的基础设施、一流的管理服务、一流的产业集聚将成为利用外资和外贸进出口的强大增长点。同时,要整合盘活开发区、工业小区土地资源,健全多层厂房的租售机制,打造招商引资平台。
    随着福建炼油乙烯一体化项目的全面启动,台湾石化界跃跃欲试,石油化工将成为我市对外经贸合作重要的突破口。而投资3亿美元的修船项目已经启动,投资4亿美元的造船项目即将启动,5000亩的配套工业园区已经在规划中,船舶重型配套机械工业将是我市对外经贸交流的一个新突破口。
    今后,泉州市将进一步加大引资力度,对于龙头项目的生成、招商、落地,要“特事特办、一路绿灯”。积极利用境外招商机构,拓宽招商渠道,促成更多的境外企业来泉投资,争取与发达国家的交往交流有新突破。要坚持“内外资一起抓”的方针,走出去到全国各地特别是珠三角、长三角招商,吸引国内大型企业集团、著名企业来泉投资。实施“回归工程”,积极发挥国内70多个泉籍商会的作用,吸引泉籍企业家参与家乡建设,千方百计地把与我市产业关联度强的企业引进来。
同时,还要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加强出口预警机制建设,大力培养纺织服装、鞋等传统大宗商品的出口品牌,巩固发展机电产品出口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陈智勇)

     刻把握现阶段社会特征,在全社会进一步强化和谐意识,营造和谐氛围,探索利益协调机制,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加强民生保障、推动依法治市、深化平安建设,打牢物质基础、制度基础和环境基础,力争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突破。———摘自市委书记郑道溪《在实现“走前列”新突破研讨会上的讲话》

    关注民生保平安 依法治市促和谐

    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突破,必然要求将“以人为本、公平公正、安定稳定”的社会和谐内涵进一步提升,在更深的度和更广的面上为发展谋求更大空间。//by http://CiDu.Net/

    社会保障:遵循平等缩小差距

    半年时间内,新增就业8.5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100人,分别完成今年省定年度任务的60%和52%。在目前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的情况下,来自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这组数据让人宽慰了不少。
    止这些简单的数据,泉州市已经和即将陆续展开的几项促进就业举措,会让忧心就业的人心里更宽慰。位于市区少林路的高级技工培训中心不久前举办了第一期培训班。而在将来,更多的未就业人员可以从这里学得一技之长。此外,我市还将鼓励企业更多吸纳本地居民就业,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保障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外来人员与本地居民在就业、培训、报酬、社保、权益维护等方面都享受同等待遇。
“老有所养,失有所济,伤有所补,病有所医,生有所助。”继厦门(独立统筹区)之后,我市在全省先行实施“五险合一、地税统征”社保费征缴新体制。今后,我市将以非公有制企业为重点,加大扩面征收力度。“也就是说,更多的私有企业员工将和那些吃公家饭的人一样,享有各种社保。”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苏渊明这样解读扩大社保覆盖面的意义。而在不久的将来,一份极具地方特色的有关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的文件将在晋江出台,这将是我市探索建立适合泉州特点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一次有益尝试。//by http://CiDu.Net/

    劳动合同三年行动计划、工资支付监控和保障制度、企业劳动保障诚信评价制度……苏渊明扳着指头一一向记者介绍道,和谐劳动关系有赖于劳动用工的有效管理,我市将积极推行以签订劳动合同为基础的劳动用工登记制度、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实现各类企业与劳动者依法签订劳动合同,逐步将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合同制度作为调整劳动关系的重要方式,探索建立工资保证金制度和处理欠薪等劳动保障突发事件应急周转金制度。//by http://CiDu.Net/

    依法治市:创造良好法治环境

    6月15日,泉州中级法院首次在本报曝光了一批“老赖”名单。到目前为止,泉州中院已曝光了100多个被执行人的名单,有力地震慑了欠债不还的“老赖”们。
    启动“执行威慑机制”曝光“老赖”,只是我市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一项新举措。积极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活动;加大对妨碍农业发展、破坏农村稳定、损害农民权益、危害农村集体民主管理犯罪活动的惩处力度;及时审理涉及重点项目和重点工程建设的纠纷案件……诸多举措都将促进我市良好的法治环境的形成。
    对各类经济主体的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也将纳入检察机关预防犯罪工作的总体格局,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集各类经济主体主要负责人和相关部门参加,协助解决经济主体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建立便民投诉服务机制,公开便民投诉电话,实行“首问责任制”,限期办结。
在执法行为上,我市检察机关也在不断探索新的突破点,慎重查封、冻结各类经济主体的财务和银行账户,慎重扣押各类经济主体涉案财物,慎重着警服、开警车到企业办案,慎重宣传对各类经济主体的职务犯罪查处,尽量避免对企业的形象和产品声誉造成负面影响。//by http://CiDu.Net/


    平安泉州:让黑恶势力无处藏身


    近日,市民出行又多了一道安全保障,用于监控违法犯罪行为的360个“电子眼”陆续在鲤城区、丰泽区、晋江市等公共场所登场。未来三年里,我市将至少投入6000万元在车站、码头、机场、大型集贸市场等公共场所安装“电子眼”。
    “电子眼”让犯罪分子无处可躲,各种专项打击行动更是让犯罪分子胆战心惊。我市公安部门抓住群众反映强烈的恶性犯罪不放松,对虚假信息诈骗、制假贩假等“特色型”犯罪露头就打,在重点人、重点行业、重点案件中排摸,稳准狠地摧毁黑恶势力及其保护伞。
执法管理上有作为、有建树是我市公安部门“走前列”的一个突破点。要把公安工作置于发展的大势中,减少审批环节、简化办事程序、缩短办事时限、改进工作方式。我市外来务工人员多,公安部门将认真改进外来人员的管理和服务,积极实施“人才居留证”和“绿卡”两项制度,以“新市民”对待进城务工人员,逐步推行暂住证“一证多能”。同时,加大对农村公安工作的投入,简化户口迁移手续,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消除制约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障碍。(洪佳景实习生肖铭微)

    新突破:城市核心竞争力

    以港城联动为重点,力争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方面有新突破。通过完善规划,优化布局,整合资源,全力打造“亿吨大港”,推进“一二三四”城建项目,加速启动洛秀组团,积极建设闽南文化保护区,进一步增强实力、提升品位、彰显魅力。
                                                         ———摘自市委书记郑道溪《在实现“走前列”新突破研讨会上的讲话》


    打出“组合拳”提升竞争力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5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泉州的城市竞争力仅居第55位。这使泉州清楚地看到,经济总量连续11年全省第一是远远不够的,要在提升泉州城市核心竞争力方面有新突破,必须引入多种经济元素,打出港城联动、城市拓展、文化强市的“组合拳”。//by http://CiDu.Net/


    港城联动需要“第三者”参与


    在福厦两大港强势夹击下,大型泊位偏少、集装箱泊位不足、码头分散形不成规模、外贸集装箱上不去……泉州港的发展有着不小的阻力。但这并没有压垮泉州人,相反,码头数量多、深水岸线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集装箱内贸业务发展良好等优势,大大增强了泉州人的信心。
    响应市委、市政府号召,泉州人挽起袖子,全力建设“亿吨大港”,发展港口经济。于是,大规模的港口建设轰轰烈烈上演,石湖4#泊位、秀涂5万吨级、泰山10万吨级等码头的建设,成为大手笔。今年将开工建设的泉州湾、湄洲湾、围头湾三大主航道,着眼于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提高港口集疏运能力。1000吨以下的散杂小型码头和自然驳岸码头的重点淘汰,将帮助泉州在实现港区用地功能转变中筹措和集中资金,投向中心港区、深水泊位的建设。//by http://CiDu.Net/


    大规模的建设,需要大量资金。解决这一难题的措施就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筑巢引凤,泉州已经成功引进中远集团,港口发展迎来黄金发展时期。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落实合作协议,推动港务集团与中远太洋公司的合作有实质性的进展,争取第四季度中远在泉州新辟国际集装箱航线。当然,泉州不满足于仅有一个强大的合作伙伴,今后,泉州将重点吸引国内外大型港航企业参与泉州港码头的建设,让他们为泉州带来雄厚的资金、航线、航班和先进的管理技术。//by http://CiDu.Net/


    面对国际集装箱运输量下降的势头,泉州对症下药,鼓励中介机构为泉州港开展揽货业务,提供货源,以扭转这一势头。此外,泉州还将建立港口企业间的“战略联盟”,使港口布局更加合理,港口功能日益优化,港口企业从相互竞争走向既竞争又合作,实现“双赢”甚至“多赢”,促进港口运输市场健康发展。//by http://CiDu.Net/


    大进大出的配套工业、配套物流是发展港口经济的保障,疏港铁路和疏港公路成为泉州不可或缺的部分。铁路方面,力争铁路尽快进入肖厝作业区、秀涂作业区,尽早筹划建设连接向莆铁路、龙厦铁路线项目;公路方面,尽快启动泉州出口加工区进入秀涂作业区的快速通道建设,建立港口货物疏运“绿色通道”,并利用沿海大通道“一线串珠”的作用,帮助四个港区实现功能互补,达到快速调度、快速配送、快速疏运。至此,以港口为端点、以内陆物流中心为集散点的综合流通网络正在逐步构建,以港口物流为核心的现代物流业跨越式发展正在显现。//by http://CiDu.Net/


    一个“管家”管住一个城市


    作为今后几年泉州中心城市建设的纲目,“一二三四”重点城建项目打开了泉州城市拓展新突破的格局,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正朝着180平方公里的目标步步逼近。
    项目正是实现城市拓展的关键。但是,受融资、征地、拆迁等因素制约,泉州上半年重点城建项目建设进度不够理想,累计完成投资约3.7亿元,仅占计划投资的28%,城市拓展速度受到影响。面对困境,泉州狠下决心,今年下半年一定要如期完成计划:“一场一馆”和“二桥”资金要到位、进度跟上;“二环”做好路线方案比选优化,争取早日开工;“三片”和“四改”按进度要求推进;“三带”加紧前期规划方案设计;“四规”确保年底前完成法定报批程序。
    可喜的是,这些项目已有学习蓝本,既可借鉴沿海大通道的做法,由市里统一规划、统一调度,各地分头组织实施建设,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又可推广南片区的成功做法,引进专业法律人士参与工程拆迁、施工、监理等全过程,从法律层面规范工程建设和项目管理。
项目的推进,带动城市建设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管理任务由此日益繁重,健全城市长效管理机制摆上日程,一个“管家”管住一个城市成为有力措施。目前,泉州两级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已经批准设立,各县(市、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也在准备组建。根据各地实际,泉州拟定并报批省政府实施相对集中的行政处罚权,改革现有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体制,把城市管理面上容易产生交叉管理的职能统一由行政执法局行使,切实解决城市管理中存在的多头执法、职责交叉等问题。//by http://CiDu.Net/


    文化强市引入民间资本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作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泉州长期积累了大量有形、无形文化资产,蕴涵着巨大潜能,有着不可替代的开发价值。
    挖掘资源潜力、壮大文化产业成为泉州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另一法宝,两项“世遗”的申报和一个“试点”的保护工作成为杀手锏。一方面,以泉州南音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对优秀传统艺术尤其是南音、梨园戏、木偶戏的保护和继承工作,力争泉州南音申报项目列入我国第四批推荐正选项目。一方面力促“海丝”世遗申报进程,配合国家文物局的工作,争取以扩展或跨国项目早日申报成功。另一方面则扎实抓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综合性试点工作,加强文化生态保护,创建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活”保护,争取建立闽南文化保护区。而梨园古典剧院、南音艺苑、中国泉州国际木偶艺术中心、泉州歌剧团团址等文化基础的建设与完善,将进一步激发泉州文化蕴含的力量。
    和城市拓展一样,文化的发展也需要速度,这就需要对文化体制进行改革。“鼓励社会、文化单位、专业人员选准项目,创办或从事文化产业”的改革,给各种投资主体带来了机会。市场准入条件的放宽,也进一步降低了文化产业的门槛。今后,泉州将建立多元化的融资体制,鼓励和引导多种形式的非公资本向文化产业领域流动,参与文化市场和产业的开发建设,探索创建多元化、跨行业的文化产业集团。(黄小玲实习生蔡潇璇)


声明:以上信息资料大都是网上搜集而来,版权归作者,如有版权问题请留言告知我将马上改正。
文中所提到的各种观点只是原文观点,各种说法未经一一确认。并不代表本站认可此观点!!
资讯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资讯:

  • 下一篇资讯: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点击数: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