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资讯 | 影音 | 图片 | 论坛 | 模拟驾考 | 免费取名算命 | 瓷都工具 | 留言本 | 域名 | 瓷都商城 | 汇款 | 
您现在的位置: 瓷都热线|诚信中国:“一就是一”(1941.CN) >> 资讯 >> 瓷都德化 >> 综合新闻 >> 正文 登录 注册
专 题 栏 目
最 新 热 门
最 新 推 荐
相 关 文 章
没有相关资讯
德化县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
德化县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作者:不详 文章来源:不详 更新时间:2003-11-2 23:31:46
【声明:转载此信息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其内容表达的观点并不代表本站立场,由这些信息所产生的一切后果本站不负任何责任。如果您对本信息有什么意见,欢迎和本站联系,谢谢!】http://CiDu.Net

    德化县地处闽中屋脊的戴云山区,是千年古县和闽南"金三角"对外开放县之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德化充分发挥"山、水、瓷、矿"四大优势,坚持实施"大城关"发展战略,成功地闯出一条以工业为主导的县域经济发展路子。2002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45.55亿元,比1998年增长86.20%,年均递增16.81%;财政总收入3.6018亿元,比增98.03%,年均递增18.63%;农民人均纯收入3713元,比增23.44%,年均递增5.41%;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1998年的17.9:50.4:31.7调整为10.6:54.4:35。1996年以来,连续被评为"福建省经济发展十佳县",综合经济实力跃居全省各县(市、区)第13位,县域经济竞争力进入福建省十强,先后被国家授予"中国陶瓷之乡"、"中国小水电之乡"、"中国民间(陶瓷)艺术之乡"、"中国瓷都"等荣誉称号;两度获得"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和"全省计生工作先进县"称号;连续五届获得"省级卫生县城"和"省级文明县城"称号;社会治安群众满意率一直保持全市前列。
    一、政区概况
    1、地理位置  德化位于福建省中部,泉州市西北部,东与永泰县、仙游县毗邻,南和永春县接壤,西连大田县,北毗尤溪县。
    2、政区划分  2002年末,全县辖10个镇(龙浔、浔中、三班、龙门滩、雷峰、南埕、水口、赤水、上涌、葛坑)、8个乡(盖德、美湖、春美、大铭、国宝、汤头、桂阳、杨梅),共有11个居委会、191个村民委员会。
    3、人口状况  2002年末,全县总人口30.4万人,人口密度为135.2人/平方公里。 以汉族为主,此外还有畲、回、壮、满、高山、土家、苗、瑶、哈尼、水、蒙古11个少数民族,其中畲族1227人,占总人口的0.41%。根据1997年泉州市侨情普查统计,旅居海外的华侨、华裔及旅居港、澳同胞有12.67万人,归侨、侨眷有7万人。现有旅台同胞1650多人。
    4、土地面积  县境东西长62.1公里,南北宽60.4公里,总面积2232.16平方公里。
    二、资源概况
    德化县是个山区县,境内资源丰富,拥有"山多、水足、矿富、瓷美"四大优势,素有"闽中宝库"之称。
    山多:德化是闽中地势最高的县份,地形复杂,地貌以低中山地为主。境内山脉连绵,戴云山为福建省第二高山,海拔1856米,千米以上的山峰多达258座(其中1500米以上的有22座),素有"闽中屋脊"之称。全县土地面积335万亩,其中山地面积273万亩,耕地面积18.8万亩,占总面积的5.6%,人均耕地0.62 亩,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农业县。山地资源丰富,全县林业用地272.2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81%,有林地面积253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76%。全县绿程度93.9%,森林覆盖率达77.1%,林木总蓄积量967万立方米,毛竹50万亩,森林资源占泉州市的52.4%,人均山地面积、毛竹面积、林木蓄积量、自然保护区面积均居全市首位。石牛山、唐寨山为省级森林公园,戴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正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资源丰富,野生和人工繁殖、培育的动植物种类繁多,国家级珍稀动植物有水松、银杏、南方红豆杉、刺桫椤、福建柏、樟树、蟒蛇、云豹、黄腹角雉、虎纹蛙、苏门羚、猕猴、穿山甲、水獭、毛冠鹿、蝾螈等。花卉药材资源也相当丰富,主要有山茶花、兰花、瑞香、杜鹃等,其中名贵茶花"十八学士"名闻天下。野生药材有几十种,群众种植中草药材有一定的经验和基础。
    水足:德化属中亚热带气候区,具有温凉适中、四季分明、雨量充沛、雨热同季、潮湿多雾、日照略少等特点。德化年均降水量1800mm左右,为我省多雨区之一,多年平均每平方公里产水112.34万立方米,人均占有量为全省平均水平的2.2倍,全国平均水平的3.8倍,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境内溪流密布,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溪流有9条,其中,溪流域面积985平方公里,涌溪453平方公里。全县可供开发的水力资源30.2万千瓦,现电力装机容量22.5万千瓦,居全国、全省的前列。
    矿富:据初步勘查,境内有高岭土、煤炭、石灰石、铁矿石、泥煤、叶蜡石、金、铜、钨、锰等矿藏40多种,其中铁矿石、高岭土、石灰石储量均在亿吨以上,黄金储量20吨以上。矿产资源潜在的价值可达几百亿元,开发潜力很大。目前已发现的大小矿产地200多处。
    瓷美:早在新石器时代,德化就有印纹陶的烧制。唐代,德化三班、泗滨一带已开始建窑烧瓷,现在美湖乡发现了唐代烧瓷的遗址,并有陶瓷著作《陶业法》、《绘梅岭图》传于后世。宋代,德化瓷开始大量销往东南亚、中东地区,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输出商品之一。元代,德化陶瓷烧制由宋初的还原烧成技术发展为氧化烧成技术,产品质地莹润,如脂似玉,倍受世人喜爱。明代,德化瓷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以生产白瓷驰名于世;白瓷开始成为中国瓷业中一种具有代表性的品种。明末清初,德化陶瓷业进入鼎盛时期,开发了釉下青花、釉上五彩和色釉等品种,出现了"一笼白瓷一箱银"的喜人景象。民国时期,德化瓷有所发展,许多产品在国际大赛中获奖。新中国成立后,德化瓷业获得新生,传统瓷雕重放异彩,明代象牙白复产成功,并研究出高白瓷。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德化瓷业蓬勃发展,形成了传统瓷雕、西洋工艺瓷、日用瓷并驾齐驱的陶瓷生产格局,无论是企业数量、产品种类、生产规模,还是瓷土配方、烧成技术、雕塑工艺等均达到了最高水平。德化陶瓷特色鲜明,独具一格。象牙白瓷(又称建白瓷)被看作中国白瓷的代表,欧洲称德化白瓷为"中国白";高白瓷白度高达88.1,居世界第一,有"白如雪、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之美誉。德化瓷雕工艺精湛,被誉为"东方艺术珍品";一代瓷圣何朝宗的作品更是得到"天下共宝之"的高度评价。德化瓷素以外销为主,这可从世界各地陶瓷考古中发现的德化瓷得到印证,特别是"泰兴号"沉船发现35万件的德化青花瓷器、古瓷的发现,进一步证明了德化瓷的生产和外销在清代已达到了全盛时期。德化瓷种众多,其间产生了建白瓷、釉下青花瓷、色釉瓷、黑釉瓷、高白瓷等著名瓷种,其中建白瓷、高白瓷、瓷雕被誉为当代中国瓷坛的"三朵金花"。1993年李鹏总理欣然题词:"德化名瓷,瓷国明珠"。1996年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命名为"中国陶瓷之乡",今年被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授予全国唯一的"中国瓷都"荣誉称号。cidu.net
    三、经济发展概况
    近几年来,我县以建成"全国一流瓷城"为目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撑大经济总量和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按照"巩固农业基础产业,壮大陶瓷支柱产业,培育电力、矿产两大重点产业,扶持化工、旅游、房地产、交通运输等新兴产业"的发展思路,调整经济结构,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健康发展。2000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4.5亿元,比1995年增长170.28%,年均递增22%,人均GDP首次超过万元大关。工业总产值47亿元,比1995年增长287.88%,年均递增31.14%。乡镇企业总产值67.49亿元,比1995年增长365.9%,年均递增36%。财政总收入2.5568亿元,比1995年增长143.78%,年均递增19.51%,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1.62亿元,比1995年增长155.6%,年均递增20.65%。目前,县域经济呈现三大特点:一是支柱产业突出。陶瓷业已成为德化县的支柱产业,去年陶瓷产值45亿元,占全县工业产值的67.4%;陶瓷业纳税额1.7751亿元,占全县税收总额的51.5%。二是大城关初具规模。城区人口达16.04万人,占全县人口的52.8%;城关两镇的经济总量占全县的65.5%,财政收入占全县的72.7%。三是经济外向度高。去年全县商品出口总值36亿元,其中自营出口7500万美元。
    (一)主要产业发展情况
     农业:德化为泉州市唯一的粮食自给县。近几年来,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高优特色农业,建设林竹、水果、马铃薯、反季节蔬菜、畜禽养殖、食用菌等六大农业基地。农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水稻良种覆盖率达98%,德化梨在全国优质早熟梨鉴评中荣获第一名,"东方美人茶"、"冻顶乌龙茶"在日韩台名茶评比中荣获金奖,黄花菜、甜椒等优质无公害蔬菜生产初具规模,波尔山羊纯种繁育场初步建立,戴云黑鸡等地方特色优良禽种选育步伐加快;区划界定重点生态公益林97.7万亩,完成造林更新10.3万亩,新造毛竹25万亩,全县毛竹林达50万亩;银杏、杜仲、茯苓等中草药和特色花卉种植初见成效。2002年全县农业总产值8.20亿元,比1998年增长4.95%,年均递增1.21%。
    工业:2002年全县工业总产值66.6亿元,比1998年增长119.45%,年均递增21.71%;工业占三次产业的比重由1998年的50.4%提高到2002年的54.4%,形成了工业主导型的经济发展格局。
    1、陶瓷支柱产业地位突出。我县坚持"传统瓷雕精品化,日用陶瓷工艺化,工艺陶瓷日用化"的发展思路,按照"继承传统,创新发展"的原则,相继开发出红壤陶、釉下彩精陶、轻质陶瓷、稀土生态陶瓷、精密陶瓷等新产品,形成了传统瓷雕、西洋工艺瓷、日用瓷等齐头并进的陶瓷产业格局。2002年,全县共有陶瓷企业1100多家,其中纳税上50万元的陶瓷企业有81家,上百万元的有38家,上千万元的有2家。现已组建陶瓷集团公司23家,股份制陶瓷企业265家,有13家陶瓷企业获得输美产品质量认证,9家陶瓷企业获得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冠福集团的股票上市已进入辅导期。目前,德化陶瓷产品远销150多个国家和地区,陶瓷出口占全县陶瓷产值的80%以上。陶瓷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矿产采掘、瓷土加工、陶瓷化工、陶瓷机械、彩印包装、花纸生产、交通运输、陶瓷旅游等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
    2、电力、矿产两大重点产业初具规模。成立了电力国投公司,全县电力装机达22.5万千瓦,比1998年增长129%;热电装机2.4万千瓦,年发电量1.4亿千瓦时。县电网供电量突破3亿千瓦/时,成为全省的电力强县。电力自给有余,电价优惠,电能质量居全省前列,为全国首批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之一。全县矿山企业63家,从业人员5000多人,初步形成了以黄金工业、钢铁原料工业、瓷土加工业为骨干,多矿种配套开发的矿业产业结构,成为全省较大的黄金、铁矿石、瓷土原料生产基地。2002年矿业总产值9.7亿元,比1998年增长38.6%。
    3、化工业方兴未艾。1999年投资2亿元、建设年产值可达1.5亿元的隆泰化工有限公司。目前,该公司已建成并投产。
    第三产业:三产占三次产业的比重由1998年的31.7%提高到2002年的35%。
    1、旅游业:具有陶瓷文化、绿色生态、宗教文化、红色文化四大特色。在陶瓷文化方面,有1961年被列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德化窑址(宋、元、明、清窑址238处);有1988年2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屈斗宫德化窑址";有陶瓷博物馆、陶瓷展销城、陶瓷街。在绿色生态方面,有"北武夷、南戴云"之称,九仙山、戴云山、石牛山为市级风景名胜区。九仙山号称"中土蓬莱",山上有闽南最早的唐代弥勒佛石雕,有隋唐戴冠石雕观音、历代诗文石刻。戴云山高逼霄汉,云遮雾绕,气象万千。石牛山素以峰险、石怪、树奇、洞幽闻名,是火山口保存较好的活标本,位于石牛山麓的岱仙瀑布,单级落差达184米,被誉为"华东第一瀑",并入选泉州十八景。此外,唐代种植的美湖樟树王依溪而长,千年不衰,郁郁葱葱,堪称一绝。灵鹫岩寺、石壶殿、戴云寺、龙湖寺、香林寺、西天寺、程田寺等一批名寺古殿远近闻名。宗教文化方面,九仙山是闽南佛教圣地,石牛山为闽台两地著名的道教圣地。红色文化方面,水口坂里省委旧址已被省委、省政府批准为省级爱国教育基地,成为"红色之旅"的主要景点。
    2、房地产业:健全土地储备制度,逐步收回城区闲置土地和低效利用的土地,控制土地一级市场和城区规划区内个人批地建房,鼓励城区企业迁往城郊,盘活城市土地,加大了经营城市力度,旧城改造及商品住宅小区开发建设全面铺开,五年来,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4299亿元,建筑面积达36.167万平方米。
    3、交通运输业:成立了县迅达运输有限公司,建成了龙湖汽车站,进一步改善客运站基础设施,对客运公司实行联合经营,规范管理,快速客运、旅游客运、农村客运得到较快发展。2002年,交通运输业直接经济收入1090万元,比增20.8%。
    4、商贸、餐饮、娱乐等服务业:积极发展商品总经销、总代理,创造条件组建商品配送中心,发展连锁经营,鼓励开办超市和各种便民店、专卖店,扩大经营规模。突出地方饮食的风味特色,加强经营管理,促进餐饮业加快发展。加快"数字德化"建设步伐,推进政府上网、家庭上网和企业上网工程,开发信息和咨询服务市场。金融、商贸、餐饮、娱乐等其他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
    (二)对外经贸情况
    按照"巩固东南亚、拓展欧美日,挺进中东、非洲、俄罗斯和南美等国内外大都市"的思路,采取"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形式组织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组织企业到广州、北京、上海、香港和法兰克福、纽约、东京、伦敦、圣彼得堡等国内外大中城市参加或举办各种陶瓷展览(销)会,积极申报"中国瓷都"荣誉称号,努力争取发行"陶瓷邮票",引导企业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打响德化陶瓷品牌。大力发展网上贸易,千方百计扩大出口;全县自营出口企业达48家,居全市之首;有6家企业到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设立分公司或办事处。2002年全县出口商品总值36.6亿元,比1998年增长121.7%,其中自营出口(海关口径)7479万美元,比1998年增长87.5%。通过以企引企、以商引商等方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五年来,全县新批准外商投资企业31家,合同利用外资2274万美元,外商实际到资1397万美元。
    (三)财税金融情况:2002年,全县财政总收入3.6018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7347亿元;年末金融系统各项存款余额17.1051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4.3345亿元。
    (四)基础设施概况:道路交通方面,五年来,新铺设水泥路190公里、柏油路100.5公里,新开通乡村公路350公里,全县通车里程达到2471公里,公路密度为112公里/百平方公里。[cidu.net]电力方面,全县电力装机总量达22.5万千瓦,年发电量达7.4亿千瓦/时,电力自给有余。工业小区建设方面,新开发工业小区18个,面积8700亩,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规模效益明显。电信方面,全县程控电话普及率达30%,数字移动电话普及率达16.7%,分别比1998年提高23个和13.7个百分点;新增宽带用户2135户。 "大城关"建设方面,县城建成区面积从1998年的3.96平方公里扩大到现在的7.8平方公里。城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7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32%。
    五、社会发展概况
    科技:至2002年底,全县共创办民营科研机构248家,其中陶瓷科技研究所182家,被省科委认定的省级科技企业24家,高新技术企业4家;先后承担国家、省、市、县科技计划项目145个,其中获得省级以上表彰的项目20个,获得省科技进步奖6项,市科技进步奖15项,县级科技进步奖42项;有5项产品获国际奖,在国内各种博览会、展览会上获得金、银、优秀奖114项;两度获得"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称号,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5%。
    教育:至2002年底,全县共有中小学166所,其中普通中学22所、职业学校1所,在校生60269人,教职工4082人; 1997年县教育"两基"顺利通过省级达标验收,1998年实验小学通过省级示范学校验收,1999年实验幼儿园通过省级达标园验收,大铭中心小学、丁溪小学和三班、浔中小学分别于1993、1995、1997、1999年通过省级农村示范小学验收,实验小学、龙浔中心小学通过省级示范学校验收。一中、三中分别通过省一级、三级达标学校验收,一中、实小通过省级文明学校评估验收,2002年高考上省专线人数达1950人,比1998年增加1820人;陶瓷职业技术学院建设进展顺利,今年秋季大专班正式招生。
    卫生:全县城乡三级医疗卫生保健网络基本形成,全县医护员工617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545人,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8人。卫生技术人员中,高级职称的34人、中级职称的138人、初级职称的 人。县医院、中医院为全县医疗、急救、科研和教学中心,县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所为全县预防保健指导中心。县医院、中医院和卫生防疫站分别达到二级甲等医院和县级一等站标准。1998年全县达到卫生部消除碘缺乏病控制标准和消灭丝虫病国家标准;农村初保工作达合格县标准。
    文体:拥有影剧院3个、电影院1个,县文化馆一个,乡镇及工矿企业等文化站20个。有县图书馆1个,乡村、厂矿、中小学等单位图书室87个。有县陶瓷博物馆1个,收藏唐、宋、元、明、清珍品500多件,年接待来宾5000多人次。有南音社10个,高甲剧团7个。有少体校1所,设有田径班1班。近年来,成功举办了第七届全县运动会和"首届民俗文化节"、"瓷都广场文化"、"德化文艺30分"等群众性文体活动。
    广电:1997年6月,实行"局台合一"体制,按"德化县广播电视事业局"和"德化县广播电视台"两块牌子、一套人员,进行统一分工、统一管理。现有广播电视台1个、差转台2个(观音岐、九仙山)、广播电视站17个。实现省市县乡联网,传输26套电视节目和3套广播节目。在全市县(市、区)首开先河,设置有线电视现场直播系统。村村通广播、电视工作顺利完成,新闻质量不断提高,有600多条电视新闻分别在中央、省、市电视台播出。
计生:2002年全县计划生育率99.24%,合格村与基本合格村率达89.6%。
    社会保障 : 主要有职工养老保险,工伤、生育、失业保险,机关事业社会保险,农村社会保险,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救济,城镇居民基本生活保障。2002年有356个企业单位的9280名在册职工和2223名离退休人员参加养老保险。德化县劳动服务公司于1987年5月开展职工失业保险业务,2002年已有102个单位、7167名职工参加失业保险,收缴失业基金104.43万元,支付保险金70.28万元。1998年12月,德化县劳动局又相继开展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失业救济业务。
    其他工作: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全面落实,晋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明显,县长环保责任书考核成绩连续名列全市前列。土地管理得到加强,土地收购储备制度逐步完善,土地资源有效盘活。殡葬改革扎实推进,勘界工作取得成效,《德化县陶瓷志》编纂取得进展。扶贫与小康工作成效明显。全县191个村(居)达到小康标准,宝美等15个村(居)达到宽裕型小康标准。
    六、德化制约发展的主要因素
    1、区位条件差。我县地处"闽中屋脊"戴云山麓,属典型的山区县,但在地域上划入"闽南金三角"经济发达地区,一些针对山区县的优惠政策享受不到。加上远离中心城市,难以接受到城市的辐射带动,招商引资难度大。
    2、交通欠发达。境内"四不靠",即不靠港口、机场、铁路和主干公路,省道203和206线成为德化通往境外的唯一道路,但因海拔高、坡陡弯多、路况差,公路等级低,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3、城乡差别明显。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农村缺乏生力军,加上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农村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农民增收乏力,导致城乡差别明显,而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4、第三产业比重偏低。2002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0.6:54.4:35,以工业为主导的二产占据很大比重,而三产的比重偏低,分别低于省、市4.7、5.4个百分点。
    5、高等资源要素缺乏。我县地处山区,虽然自然资源、气候条件、初级劳动力等基本生产资源要素比较丰富,但信息、技术、品牌及人才等高等级生产要素相对不足,制约了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快速提升。


声明:以上信息资料大都是网上搜集而来,版权归作者,如有版权问题请留言告知我将马上改正。
文中所提到的各种观点只是原文观点,各种说法未经一一确认。并不代表本站认可此观点!!
资讯录入:ahui    责任编辑:ahui 
  • 上一篇资讯:

  • 下一篇资讯: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点击数: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