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资讯 | 影音 | 图片 | 论坛 | 模拟驾考 | 免费取名算命 | 瓷都工具 | 留言本 | 域名 | 瓷都商城 | 汇款 | 
您现在的位置: 瓷都热线|诚信中国:“一就是一”(1941.CN) >> 资讯 >> 瓷都德化 >> 陶瓷新闻 >> 正文 登录 注册
专 题 栏 目
最 新 热 门
最 新 推 荐
相 关 文 章
没有相关资讯
景德镇“练摊”到泉州         ★★★
景德镇“练摊”到泉州
作者:不详 文章来源:瓷都热线http://cidu.net 更新时间:2002-1-30
【声明:转载此信息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其内容表达的观点并不代表本站立场,由这些信息所产生的一切后果本站不负任何责任。如果您对本信息有什么意见,欢迎和本站联系,谢谢!】http://CiDu.Net

景德镇“练摊”到泉州


  泉州汉唐天下的小区楼下摆满了琳琅满目的景德镇瓷器。无论这些被沿街叫卖的东西是否是鬼斧神工的艺术品,重要的是:江西景德镇,中国陶瓷第一品牌,被一支支浩浩荡荡的直销大军举在手中四处流浪。

  “练摊”大军

  十几辆装满瓷器的大卡车从20日晚上2点多开始,陆陆续续从景德镇赶到了泉州,上百号人,近十万件瓷器,摆起了近30个摊位。

  从几元的茶杯到叫价数万元的仿古“意形瓶”,这几天,泉州汉唐天下的小区楼下空地摆满了琳琅满目的景德镇陶瓷制品。一位余姓摊主自称是景德镇新民瓷厂的原车间主任,他介绍说,十几辆装满瓷器的大卡车从20日晚上2点多开始,陆陆续续从景德镇赶到了泉州,上百号人,近十万件瓷器,摆起了近30个摊位。

  面对记者,摊主小沈起了个高调:“我们全国都跑遍了。为了弘扬瓷都文化,让瓷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瓷都。”然后眉飞色舞地描绘了一番“大军”南征北战的盛况:从西面的新疆到东面的福建,从北部的漠河到南方的广州,甚至还开到了香港和澳门。小沈称因为气候的原因,他们采取了一种大雁般的迁徙方式:“夏天去北方,冬天就来南方。”

  像这样的直销大军已经是一种通行的组合形式,有一个领头人,每次出行前,由他出面联系好摆摊地点,然后就浩浩荡荡开往目的地。这一次来的“头领”叫吴有保,一张没有详细公司地址及固定电话的名片上写着“景德镇市映山红陶瓷经营部经理”字样,但有两个手机号码,他对“记者朋友”如实说道:“第一个号码有时候关机,第二个号码长开。”

  如今的景德镇,这种“练摊”式的直销已经成为主流的销售手段,据吴老板介绍,自1995年以来,景德镇直销大军共出征了700场左右。而领头人有时候是他这样的老板,有时候是政府领导。至于规模,这次只来了29家单位,最多的时候达到四五百家,“如果去的是小县城,景德镇陶瓷简直汪洋一片”。

  摊主们也表示这是最有效的办法,一位叫夏筱荣的摊主说:“开一个店,销售量很小,还要处理工商、税务等等各方面的复杂关系,成本太高了。”而采取这样的形式,一次带几百上千件,展销10天左右基本上都能卖完。

  为什么流浪

  1990年,景德镇全市日用瓷产量是36529万件,其中出口瓷是13637万件;但到2000年,数字变成45669万件和5890万件,产量上升,销量急剧下滑,销售压力可想而知。

  记者采访了大约十多位摊主,发现他们用得最多的字眼就是“艺术”。传统的景德镇的陶瓷精品,的确可以用“鬼斧神工”来形容,但是,如此珍贵的“艺术品”何以屈尊流到了地摊?

  原因很简单,现在景德镇出产的瓷器实在太多了。直销队伍中有一位叫郑朝春的个体户,自称是一名陶瓷企业的下岗工人,几年前自己开起了陶瓷厂,雇了二三十个工人,记者问像这样的陶瓷厂景德镇有多少,他说:“多得数都数不清,起码有上千家。”

  据摊主们介绍,如今景德镇的陶瓷厂都被私人承包了。景德镇原有十大瓷厂,每个瓷厂都有上十条生产线,但现在这些庞然大物内部已经是另一番景象,一个个车间被小业主承包完了,摊主们说:“车间太大了,每个车间被划成了六七个小作坊。”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拥有一个小作坊。据《法制日报》报道,2001年3月份江西景德镇几家较大的国有瓷器企业也在告急,因数千家打着各种招牌的瓷器生产企业遍布了景德镇的城乡。

  另有资料显示,20世纪90年代的前期,景德镇8成以上的产业工人从事着陶瓷或与陶瓷相关的工作,但在1990年至2000年的10年间,景德镇陶瓷企业或资产重组、或关停转改、破产、拍卖、承包、租赁。近10万陶瓷工人经历了一场大变革。

  这么多的瓷厂,这么多的陶瓷人,1990年,景德镇全市日用瓷产量是36529万件,其中出口瓷13637万件;但到2000年,数字变成45669万件和5890万件,产量上升,销量下滑,销售压力可想而知。

  “货到地头死”

  小沈指着一尊大腹细颈的瓷瓶说:“这是‘意形瓶’,要卖1万多元,手工拉胚的,瓶上有手绘的山水风情画,同样的东西,在拍卖会上卖到十几万,真是‘货到地头死’!”

  在华侨大学,早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的徐小虎博士对记者说:“传统的景德镇陶瓷是手工艺品,现代化的生产线做不出来。”换句话说,景德镇瓷器离不开景德镇的泥、水和工匠,大批量生产的机械会使它们失去光芒。

  面对记者的追问,“头领”吴有保说:“我们都是出来做生意的,瓷器有的是自己做的,有的是从别的厂进的,有的是从民间收购的,东西有好有坏,也是实情。”

  而摊主们则称,这些地摊上的瓷器大都是“很有收藏价值的艺术品”。前面提到的老余耐心地给记者讲解了一番“纪红”、“郎红”、“三羊开泰”之类的术语。并说,很多中国人还没老外识货,因为前两天有一位过路的澳大利亚人花1000美金买走了一套4块仿古瓷版画,并用中文称赞道,难得看到这么“璀璨”的瓷器,国外的“很单调”。

  记者看到一位过路人与小沈就一口大缸讲起了价钱,路人开价3600元,小沈坚持要4800才能出手,路人走后,小沈向记者大叫路人不识货,说:“这口青龙缸是200年的老窑出的‘青龙混水’啊。”记者随即问他的货里最贵的的东西是什么,小沈指着一尊大腹细颈的瓷瓶说:“这是‘意形瓶’,要卖1万多元,手工拉胚的,瓶上有手绘的山水风情画,同样的东西,在拍卖会上卖到十几万。真是‘货到地头死’!”

  相关链接

  就看你眼睛毒不毒

  江西景德镇自1004年开埠以来,一直是中国乃至世界的陶瓷工业中心。尽管有湖南醴陵与福建德化紧随其后,并称“三大瓷都”,但景德镇仍是无可争议的中国陶瓷品牌。

  但时至今日,景德镇瓷器的光芒已经渐渐暗淡,正如摊主所承认的那样,东西有好有坏,因为产量太大了,难免泥沙俱下。更难听的话来自外贸部门:景德镇瓷器名头还没日本货、韩国货的名声大。

  廉价的场租是景德镇“练摊”如此盛行的原因之一。据了解,汉唐楼下这次展销的场租仅仅5000元。摊主们说,大家经营的都是小作坊,本钱原本也不大,租室内大卖场、大展馆没必要,瓷器不是服装,能经得起日晒雨淋。

  地摊上的货也不一定不好,许多收藏家就在地摊上找宝贝,但收藏家毕竟是行家,眼睛比摊主还要“毒”,简单的“仿古”之物骗不了他们,但缺少陶瓷知识的普通消费者就不同了。一句话,要买好瓷器,“识货”是第一条件,如果有“寻宝”之心而又不在行的话,劝你最好与行家同行。

  景德镇的传统力量

  《经济观察报》报道:“景德镇有一种街景十分蔚然,那就是满大街的大花瓶。它们高度一般都在一米以上,据说最高的有5.18米,豪华的楼堂馆所的大厅常见它们孤独的傲姿。但它们在景德镇却成群结队地立在尘土飞扬的路边摊前,经受风吹日晒和雨淋。”景德镇的瓷器店有很多都是前店后厂。“景德镇一直都没有摆脱它的乡村化倾向,它的市民的主体来自鄱阳湖区的农村,他们的生产组织形式几百年来都是作坊,而不是现代意义的工厂。”

  景德镇的瓷除拥有举世无双的瓷文化底蕴,更有千年瓷都积攒的品牌效应,仅就景瓷业人才储备而言,世界惟一一所培养陶瓷人才的高等学府;中央、省、市三级陶瓷研究机构;38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12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近10万陶瓷产业工人,是其他城市根本没有的资源。

  但是,2000年景德镇的陶瓷产量和出口额分别是1998年全国水平的1/26、1/40,陶瓷业仅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10,包括昌河在内的十家左右非陶瓷骨干成为景德镇的主要财源。


声明:以上信息资料大都是网上搜集而来,版权归作者,如有版权问题请留言告知我将马上改正。
文中所提到的各种观点只是原文观点,各种说法未经一一确认。并不代表本站认可此观点!!
资讯录入:不详    责任编辑:不详 
  • 上一篇资讯:

  • 下一篇资讯: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点击数: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