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攻克两难关 “闽台第一碗”已成型
作者:陈智勇 谢曦 …  文章来源:泉州晚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9/10 23:19:28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攻克两大难关开始修坯装饰

  本报讯(记者陈智勇)“闽台第一碗”烧制工作连克两大难关,至昨日已完成了成型,进入装饰阶段。

  据悉,此次烧制大碗面临成型、装饰和烧制等技术难题,目前已连克两大难关,只待最后闯烧制关了。

  德化中国白艺术宫主席、陶瓷名家陈仁海向记者透露,此次烧制“闽台第一碗”成型问题已经成功解决。目前德化现存大碗,成型通常是采用手拉坯的方法。但由于“闽台第一碗”之大,已超出人工手拉坯成型极限,推敲再三,最后制作者采用的是注浆打样技术,成型质量令人满意,向成功烧制又迈进了一大步。

  “德化瓷器白如玉,不施彩绘保其素。”陈仁海说,“‘白’是中国白瓷器最大的特色,此次烧制的大碗务求达到‘白璧无瑕,晶莹玉润’的境界。为此,此次大碗的装饰不会使用色彩,而是采用传统的刻画浮雕方法进行装饰。”

  据了解,刻画浮雕装饰是中国白陶瓷艺术的装饰方法之一,艺术性强,富于表现神奇效果。记者在现场看到,装饰工作按照已定的主题创意进行,“荷浪起伏、莲花盛开、牡丹绽放、国宝熊猫、一轮明月、九龙飞舞”等意境正以浮雕的形式渐渐显现在洁白如玉的大碗上。一般装饰这样一个大碗要花费数个工作日才能完成,但目前制作者正夜以继日地工作,以期尽快将大碗“雕琢”好,早日烧制成功。

  相关链接

  制碗:在土与火间“舞蹈”

陈仁海和助手在大碗坯体上雕刻浮雕.(王家声摄)

  上万年以来,碗的形状相差无几,而碗的品质却在不断提升。这主要得益于成型和烧制两大制作工艺的不断突破。成型,是将瓷土软化再根据制作者的创意造出理想的形状;烧制,修筑理想的炉窑烧制出满意的瓷质。因而,有专家称,烧制大碗是在土与火之间“舞蹈”。

  陶瓷是火的艺术,同样质地的瓷土,烧成温度低了烧出来的是陶,烧成温度达到一定程度才是瓷。

  为此,千万年来好的窑炉一直是制瓷者梦寐以求的。纵观窑炉的发展史,主要有柴窑、油窑和电窑三种,柴窑使用的时间最长,几乎贯穿整个陶瓷的发展史。前一阵子,被国家发改委和国家文物局列入“十一五”期间100处国家重点大遗址保护的德化县屈斗宫古窑址,就是一个典型的柴窑。这座宋元古瓷窑址共有17间窑室,是一个大型的柴窑。但柴窑对温度的控制远不如油窑和电窑。柴窑于是渐渐淡出陶瓷业。

  从烧制效果比较,电窑明显优于油窑,瓷坯的氧化比较纯,而且不会受气浪的影响,是烧制高档瓷的首选。此次烧制“闽台第一大碗”就是采用电窑烧制。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有关研究人员介绍说,碗的成型主要有堆筑、手拉坯、模印和注浆等方式。

  据了解,瓷土的好坏对瓷的品质影响很大,德化白瓷自古享有盛誉,是瓷中珍品。早在明代,就有外国人称德化白瓷为“中国白”,认为这是“中国瓷器之上品”。德化瓷品因瓷土品质一流,配方独特,制瓷工艺精湛,从古至今蜚声海内外,因而被誉为“国际瓷坛的明珠”。

    □本报记者陈智勇 实习生谢曦 宋妍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