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陶瓷藝術大師 陳仁海鑄造時代最強音符
作者:林志鴻  文章来源:香港文匯報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1/2 20:10:50  文章录入:ahui  责任编辑:ahui

  本報海峽西岸新聞中心記者 林志鴻

  中國「三大瓷都」之一福建德化的陶瓷藝術大師陳仁海,在現代陶瓷藝術中佔有一個醒目位置。有報道稱陳仁海曾獲時任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欽點」,製作「鄭成功收復台灣」瓷藝品;他以香港回歸、澳門回歸、中國加入世貿等主題鑄造的經典作品,刻畫出每一歷史時期的「最強音符」。釣魚台國賓館、中南海紫光閣、北京故宮博物院、中國歷史博物館、人民大會堂、台北故宮博物院等,均收藏他的作品。最近,中國文聯和《人民畫報》授予陳仁海「世界華人傑出藝術家」榮譽稱號。

  福建閩南山區德化白瓷,胎質緻密,透光度佳,色澤光潤明亮,白如乳脂,人稱「中國白」,「中國白」瓷雕以其高貴、典雅而享譽全球。

  日前,記者慕名來到位於瓷都德化的「中國白藝術宮」,拜訪全國著名陶瓷藝術大師、高級工藝美術師陳仁海,走進他的「中國白」世界。

  陳仁海的「中國白藝術宮」就像一座白瓷天堂,幾百件精美、細白、雄渾的白瓷,讓人宛如走進藝術殿堂,每件作品都顯示各時代主題印記,恍如閱讀一部現代「史記」。

  《紫歸牡懷》 寓意港回歸祖國

  展廳內懸掛的一幅書法,猶如陳仁海藝術人生的寫照:「一位閩人的鄉願,一個定格的舞蹈,一曲情緒的樂章,一幅意念的圖畫,一縷飄逸的詩魂,一座生命的豐碑,一段時代的風尚」。

  在陳仁海看來,「中國白」不僅僅是一種物化陶瓷藝術品,更應是一種記載時代主題的載體。他說,「中國白」就是中國人向世界的表白,應成為華人的一張藝術名片,不僅僅用精美的工藝表白,更在於內涵的展示,展示華人藝術的魅力。中國白瓷要具有獨特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底蘊,融入高尚的民族情感,要閃爍人性的光芒,才能成為傳世之寶,這才能真正代表「CHINA」。

  1997年,為紀念香港回歸,陳仁海創作了「中國白」瓷雕《紫歸牡懷》。作品寓意香港市花「紫荊花」回到國花「牡丹花」懷抱,又利用諧音,慶祝香港這個百年海外遊子終歸祖國母親懷抱,瓷雕線條簡潔,寓意深遠。

  整個作品造型精細,且極富親情味,小童坐在母親懷抱,慈母「舐犢之情」讓人一目了然。

  該作品全國限量1997件,其中第1997號現為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據稱,作品當時一年內脫銷,而且至今求購者眾多。該作品價格一路攀升,從最初訂購價每件480元,上升至目前的4,600元,6年翻了近10倍。

  《揮師收台》 中央軍委訂製

  有媒體報道稱,2004年8月,陳仁海接到一項來自中央軍委的指令,內容是時任軍委主席江澤民要訂製50件德化名瓷「中國白」瓷雕藝術品,主題是「鄭成功收復台灣」。接到指令後,陳仁海在一個月內以手工完成50件「中國白」瓷雕藝術品《揮師收台》。

  據了解,該作品是頭戴盔甲、身披戰袍、手按寶劍的鄭成功,站在一艘劈波斬浪的戰船船頭揮師前進,身後高懸的桅帆、旌旗映襯著高大威猛的鄭成功。陳仁海說,這尊瓷雕作品高56厘米,代表中國擁有56個民族;寬39厘米,是紀念鄭成功這位39歲就去世的民族英雄。

  據稱,江澤民收到作品後非常滿意,又加製30件。

  而陳仁海為紀念鄧小平百年誕辰而創作的瓷雕作品《人民之子》,其中第100號和第1號分別獲中國國家博物館和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永久收藏。

  徐展堂視為收藏最愛

  地處中國「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的泉州市德化縣,是全國最大的工藝瓷生產基地和發展最快的陶瓷產區,以製作「白如雪,薄如紙,明如鏡,聲如磬」的白瓷著名,與江西景德鎮、湖南醴陵並稱為「中國三大古瓷都」。

  在歐洲,藝術家將德化白瓷推為中國白瓷的代表。在中國陶瓷眾多品種中,單色釉瓷器以白瓷最難製作,因為在成型工藝過程中,彩色紋飾可遮掩釉面不平的缺憾,。而白瓷就不同了,胎骨畢露,一覽無餘,若無高超的成型工藝技能,絕難做出完美白瓷。

  陳仁海的「中國白」、「中國紅」陶瓷藝術品,多次榮獲國內外各類藝術金獎,獲北京故宮博物院、台北故宮博物院、南京博物院永久收藏,至今是真正在中國三大博物院收藏現代瓷雕作品的獨一人。

  「藏瓷不少,還是陳仁海最好」,這是全國政協常委、香港實業家、大收藏家徐展堂對陳仁海的評價。他說:我們喜歡、熱愛陳仁海的「中國白」藝術,推崇陳仁海,是因為他的作品不僅僅在瓷藝上,在他的思想裡,他的藝術創新就是他的精神力量。有突破貢獻的瓷雕大師,才是我們收藏家所真正要挖掘的類型。

  習字練畫 只為「避農活」

  年僅36歲的陳仁海出生於教育世家。祖輩對藝術的偏愛和追求,在他幼小的心靈留下難忘印象。他說,他的祖父曾拿大半年酬勞換幾張字畫,而全家卻在等錢買米。從小耳濡目染,使陳仁海對所有藝術類別都產生濃厚興趣,琴棋書畫、文章詩賦,無所不學。

  陳仁海的祖輩都是私塾教師,父親是一名小學教師。陳仁海本人20歲從福建永春縣師範學校畢業後,也分配到德化一所小學,當了6年小學教師。

  陳仁海說,從小家中就有一條「家規」:凡家中習字讀書者,可以免除農活。他說:「我小時候比較懶,不喜歡做農活,習字讀書是我唯一可以逃避農活的借口。」

  啟功點醒 專攻「中國白」

  陳仁海的祖父對書法頗有研究,一手好字遠近聞名,每到春節或喜慶節日,家鄉鄰里都會慕名求字。而他自然成了祖父好幫手,當時五六歲的陳仁海就在桌旁替祖父裁紙、磨墨。看著毛筆在祖父手中揮灑自如,陳仁海當時就想,長大一定要像祖父一樣,寫出一手好字。從此,陳仁海開始練習中國書畫。

  而陳仁海真正得到名家指點,是在讀師範學校時,那時陳仁海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中,被僑界知名人士梁披雲相中,梁老發現他有藝術天賦,便把他推薦給了趙樸初、啟功等書法大家。於是,陳仁海獨自到北京拜訪著名書法家啟功,啟老對他說:「德化有那麼優秀的『中國白』瓷雕,你為什麼不入瓷壇?」一句話使陳仁海恍然大悟。他突然覺得,憑著對書畫的理解和藝術感覺,融入「中國白」創作,肯定會有一番新天地。

  與時俱進 作品成「國禮」

  陳仁海至今忘不了當年啟功啟發他的兩個觀點:一是白瓷追求的最高境界,是玉的境界。沒有上釉,更能完全體現似玉的質感;二是德化瓷雕不要局限於滴水觀音之類的傳統題材,一定要貼近生活、反映時代,才更有感染力。對這番話,陳仁海銘刻在心,十多年如一日地實踐,百折不撓地創造出沒有上釉、可以手觸、溫潤明淨、精巧秀雅、與時俱進的「中國白」精品,贏得世人認同,並常作為國禮贈送外賓。

  聽雨生靈感 作品值千萬

  未到不惑之年,陳仁海就獲得巨大成功。而他常掛嘴邊的一句話就是:勤奮好學方能有成。他說,唯有孜孜不倦的學習,才能不斷產生創作「靈感」。

  而常常催生陳仁海靈感的就是「聽雨」,他說,每當下雨時,不論他在做什麼,甚至在開車時,他都會停下來,細細品味雨珠落地那種「怦然心動」的感覺,常讓他的創作靈感噴薄而出。

  一年一精品 不惜成本

  陳仁海注重捕捉來自現實的直覺,重視挖掘人性深層的奧秘。他在這類作品中,突出女性人體典雅嫻靜的氣質,強調人體曲線的流暢轉折與塊面起伏。扭曲的線條、肉體的表現,充滿對生命的熱愛和官能的追求。

  一年就做一件陶瓷作品,卻幾乎每天都工作。陳仁海就是這樣不惜時間打造藝術精品。1999年,當他接下以「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為題材的訂單後,他花了3個月的時間設計草圖,一遍遍調整配方,一遍遍試驗,不下百次,在燒壞了數十個窯爐,丟掉數十萬元成本的代價後,他創作出以「龍吐圓珠」作為主題的巨作《開拓輝煌》。

  據業內權威人士評價,該作品飽含深厚民族情感,巧妙地以9條鯉魚構築一幅詩意般的瓷雕。其中一條大鯉魚昂首向天,魚嘴呈龍頭狀,龍頭吐珠,吉祥如意,而這個珠就是一個地球,象徵中國加入世貿組織,開拓輝煌。該作品已為世貿總部和北京故宮博物院永久收藏。據《收藏》雜誌介紹,「開拓輝煌」目前身價為1200萬元人民幣。

  陳仁海作品的時代烙印

 1997年:《紫歸牡懷》(香港回歸)

 1998年:《生命之歌》(抗洪搶險)

 1999年:《母親,我回來了!》(澳門回歸);《世紀吉馬》(西部大開發);《開拓輝煌》(中國加入世貿);《閩龍出海》(建國50周年)

 2000年:《千禧樹池》(迎接千禧年)

 2001年:《妙音獻壽》(建黨80周年);《足球出線》(中國足球衝出亞洲)

 2002年:《中國贏了》(申奧成功);《歡天喜地》(中共十六大召開)

 2003年:《天使禮讚》(抗擊非典);《嫦娥夢圓》(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紀念瓷)

 2004年:《人民之子》(紀念鄧小平誕辰100周年);《天圓地方》(全國人大50周年);《富貴鴻運》(全國政協55周年)

 2005年:《海峽雄鷹》(為海峽西岸經濟區而作)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