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倾国倾城德化瓷
作者:郑韶风 郭福…  文章来源:东南广播公司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3/11/1 0:54:54  文章录入:ahui  责任编辑:admin

  1822年1月(道光二年)的一天,一艘名为“泰兴”的商船满载着2000多名旅客和德化生产的青花盘、碗、杯、碟、罐、盖碗等日用瓷器从厦门港启航,这艘船长50公尺、宽10公尺、重100多吨,乘风破浪朝南中国海出发,目的地是中西瓷器交易重镇印尼爪哇。为了避开海盗的劫掠,“泰兴号”绕道西沙群岛,不幸触礁沉没。船上旅客除198人获救外,其余的1800多人连同德化瓷葬身海底,成为世界航海史上悲惨的一页。(XMW)

  多年来,为了揭开“泰兴号”沉船的神秘面纱,海内外考古专家多次对它进行水下发掘。1995年5月,澳大利亚一家海洋公司在南中国海附近将“泰兴号”打捞出水,他们欣喜地获得了35万件珍贵的中国清代瓷器。为了鉴定这批古瓷器的产地,参与打捞的台湾水下考古公司程子朋先生特地邀请陈建中先生前往印尼爪哇海滨实地鉴定。(XMW)

  爪哇海滨风光秀丽,海阔天空。金色的沙滩上随处可见散落的古瓷碎片。附近小镇商店出售的也是从海底打捞上来的来自中国的古陶瓷。陈建中先生说,在异国他乡,在程子朋先生的陪同下,他看到了德化青花瓷:有灵芝纹青花盘碗碟、“晨光半名香”青花盘、梅雀图青花盖碗、兰竹菊青花盘、青花小汤匙、寿字纹印青花碗时,眼泪夺眶而出。(XMW)

  更让陈建中先生感动的是,台胞程先生提出要将一部份出水的“泰兴号”瓷器送回德化。程子朋先生说:“台湾渔民至今流传着源自福建的习俗,在海上打渔时,如果捞到遇难者的遗体,都会主动救捞并运回山上掩埋,以慰藉死者英灵。今天,我确切知道这些瓷器来自德化,我有一个心愿,要将其中的一部份送回故乡。”2002年8月19日,程子朋先生带着36件“泰兴号”古瓷器来到德化,虔诚地捐献给德化县博物馆。(XMW)

  德化陶瓷制造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开始烧制印纹陶。到了唐代,德化的陶瓷制作已初具规模。宋元时期,泉州剌桐港对外贸易兴盛,德化陶瓷遂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面对琳琅满目的德化瓷器,由衷地发出“既多且美”的赞叹。(XMW)

  在德化城郊宝美村,一座“祖龙宫”终日香火绕境,宫里供奉的主神原是德化草埔尾的瓷工,名叫林炳。祖龙宫宫务管理董事会理事长林睦柱先生告诉我,“祖先林炳在宋朝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发明出拱圆穹顶的窑室,并革新许多制瓷技术,从而大量生产优质瓷器。林炳逝世后,被当地人尊称为‘窑坊公’,建庙奉祀。”

  林炳的制瓷技术影响至今,数百年来,祖龙宫的奉祀方式十分独特。每逢庆典,参与祭拜的不是一般的善男信女,而是从事陶瓷业的技工、老板;奉祀的供品不是三牲水果,而是德化瓷新产品、瓷雕获奖作品。(XMW)

  位于德化县城关醒龙桥南侧的德化县陶瓷博物馆,是福建省第一家资料齐全、陈列考究的陶瓷专业馆。博物馆以近三千件古今瓷器向人们展示数千年来德化陶瓷业发展的一幕幕情景。(XMW)

  我最喜欢德化高白瓷,它白如雪、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XMW)

  瓷雕、建白瓷和高白瓷被誉为德化瓷坛的三朵金花。在瓷雕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观音。在众多民间艺术家的作品中,明代何朝宗的渡海观音瓷雕令人叹为观止:这尊观音身着宽袖大衣,长裙曳地,赤足立于波涛汹涌的海浪莲花座上,飘然渡海。既表达了观音的温柔性格,又颇具男性特征给人以超凡绝尘,充满智慧,文静慈祥,极富人情味和亲切感。(XMW)

  何朝宗的瓷雕名闻名遐迩,但是他的传世作品数量几何却众说纷纭。(XMW)

  张圣福、朱光亚编写的《中华国宝》记载,“据说何朝宗一生仅仅制作了四十多件瓷雕”。而P·J·唐纳利著《中国白——福建德化白瓷》一书则说,何的作品“单西方就有二百件,总数可能达到一千件。”

  何氏作品表现的题材主要为达摩、观音、文昌帝君、释加眸尼、罗汉、关公双耳炉、小花瓶等。大部分为英国、法国、美国、日本等国家的著名博物馆和收藏家收藏。在国内并不多见。(XMW)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