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七台山下一奇人
作者:徐艺星  文章来源:泉州晚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3/7/18 22:24:34  文章录入:ahui  责任编辑:ahui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晋代诗人、隐士陶渊明的诗句。在历史已进入21世纪的今天,我们却邂逅了一个陶渊明式的奇人。他名不见经传,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

  这位山中奇人姓余名黎明,今年45岁,在德化千米高山七台山区的大森林里,远离人烟,住茅房、饮山泉,过着自耕自食、好似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在深山探险时,我们几个不速之客,不经意间搅乱了他的平静生活。

  草屋离最近村落霞山村有10多公里,方圆几十里无人居住。草屋背靠山坡,前面是水流湍急的峡谷,深山处不时传来野兽的长嗥声。向导说,此地名叫“水府”。

  水府曾是个有几十户人家的小山村,相传800年前,水府竟成了抗击蒙古兵的宋将苏十万的英雄末路。苏十万是德化民间数百年来广为传颂的传奇式英雄人物,生为人杰,死为鬼雄,后人在他殉难处立庙祭祀英魂。民国年间,苏王庙和该村民屋被匪兵付之一炬,村民纷纷背井离乡,水府遂成“废村”,田园荒芜。现在的苏王庙已是残垣断壁,荒草丛生。

  余黎明一人守着10来亩山田,打下来的粮食都是自己吃。孤居深山老林中,患了疾病,求医不便;加上山里蛇多,还曾半夜溜进他的被窝里。他学神农氏“尝百草”,照民间秘方和古书上介绍的方法,抓把草药敷贴饮服,竟然也无师自通,慢慢懂得些草药用法,并尝试治疗蛇伤。闲时他就上山采草药,读《黄帝内经》等古书籍。

  大山里山花烂漫,花粉源十分富有,余黎明就养起了蜜蜂。每天早上起床后,他不吃米饭,就喝自酿的蜂蜜充早餐,干活累了也喝蜜水解乏。只有晌午、日暮,才煮大米饭、野菜粥吃。他家的灶台是用几块石和稀泥垒成的,来了我们几个客人,只好临时在屋外再用石头搭灶烧汤水。室内的土墙壁被柴火浓烟熏燎得黝黑,虽然是白天,却让人感到很昏暗。山上没有电,他就用石臼、木锤椿米,天黑后,用松枝照明,看会儿书便熄火上床睡觉,一觉到天亮。

  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茅屋主人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年复一年、单调机械的生活。他守着在苏王殿废墟上简易搭盖的“苏王祠”,这苏王祠异常简陋,只有城里路边的报亭那么大,里边悬挂着苏十万的戎装绘像。与他相依做伴的是一头默默无语的水牛牯,还有一个10来岁了还口齿不清的痴儿。这孩子因先天缺陷,在学校白念了几年书,连自己的名字也写不好。余黎明虽懂点中医,却找不到良药给自己的爱儿治病。余黎明读过高中,还念了不少线装本野史,很追慕苏十万,便热心搜集苏王的民间传说故事。在乡下人眼里,他是喝了许多墨水的“秀才”。

  多年前,在城里打过工、见过大世面的年轻妻子,见他开口闭口苏王,耐不住这熬不到头的贫穷日子,抛下个痴儿,另栖高枝。余黎明携儿愤然搬到水府这英雄殉难处,挨着古树下搭起草棚,耕作起先人抛荒的田地。多年孤寂的日子悄然过去了,他已适应这现代“野人”的生活环境。善良的乡亲们并没有遗忘他,再三动员他回归村寨,但拗不过他的犟脾气,大家便动手帮他盖起这可避风遮雨的夯土墙茅屋,并送给他一些生活必需品。

  听说他晓得些土草药,贫穷的村民有背酸腰疼风湿病、无名肿毒或蛇伤的,舍不得花大钱上医院,便翻山越岭,找上门来请他看看,抓把地产草药,竟也灵验。余黎明总是执意不收分文酬金,他说草药是山上长的,他不过是花点力气而已。村民们知道他的倔脾气,临走时便悄悄留下些油盐酱醋权作谢礼。据说水府有种土名叫“扁藤”的野草药是治疗类风湿的天然药材,但很稀少,便有人闻讯进山盗掘殆尽。所以,余黎明对那些带采药工具进山的外人,怀有戒备之心。

  我们一行几人自带肉面借余黎明的家“打尖”。临别前,他特意送我们几株兰花苗,并教了一些栽培技术,却断然不肯收下我们表示心意的一点钱。看他神色,似乎我们是在“辱其尊严”的“施舍”,直到向导再三解释,他才勉强地收下。我们踏上归程,回头遥见他披着晚霞,要给苏王上香,大山里的一天就要结束了。□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