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竹林整训 艰险困苦 革命斗志依然昂扬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东南早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6/27 8:28:11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军事训练用的子弹
军事训练用的子弹
当时生活条件艰苦,住的竹棚四面通风。
当时生活条件艰苦,住的竹棚四面通风。
布鞋缝缝补补继续穿
布鞋缝缝补补继续穿
山高林密,几间简陋的竹棚散落竹林间,这里就是位于<a德化坂里的中共福建省委旧址。当年省委南迁,就在此进行艰苦的竹林整训。 src="/Article/UploadFiles/201106/20110627212927951.jpg">
山高林密,几间简陋的竹棚散落竹林间,这里就是位于德化坂里的中共福建省委旧址。当年省委南迁,就在此进行艰苦的竹林整训。
  记忆

  无法消退的

  德化水口镇坂里,大山深处的红土地1944年春夏之间,当时的中共福建省委机关和主力武装曾在此驻扎近4个月,进行整风学习和军事训练。

  时隔67年,沿着先辈的足迹,记者一行探访坂里。山路依旧曲折,竹林依然茂密……让我们重温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

  [省委南迁]

  神秘菇贩

  进驻德化山村

  1943年12月,一群采购香菇的“生意人”来到水口坂里,其实,他们的真实身份是负责打通地下交通线的共产党“挺进队”。

  地处德化、永泰、仙游三县边区的坂里位于石牛山深山密林中,地形险要,全村仅22户90多人,绝大多数生活穷苦,群众条件好,易于保密,是开展隐秘斗争的好地方。

  彼时,位于闽北的中共福建省委机关受到国民党顽固派的进攻有增无减,形势日趋严峻。为打开局面,摆脱困境,跳出顽军包围圈,省委书记曾镜冰决定将省委活动重心南移闽中。

  1943年12月,中共闽江特委代理书记黄(音yǐ)禹和中共永德大(永泰、德化、大田)地区特派员吴天亮在德化水口毛厝人毛票的协助下,完成了打通永泰到大田交通线的任务,带领一支“挺进队”来到水口毛厝。随后,和水口南山村的黄贵夏取得联系,黄又通过坂里的陈存星、家妹、家传、家鉴等人,把“挺进队”接到坂里,以采购香菇做生意为名住在家妹的土楼上。

  这支悄然入驻坂里的“挺进队”就是为省委机关南移做准备的。在当地群众帮助下,他们在坂里后头山的牛寮沟搭建起了竹棚。

  1944年3月起,省委机关和闽中特委机关及武装队伍陆续搬入坂里牛寮沟。开始有二三十人,后来最多时有百人左右。德化坂里,这个僻静的闽中山村因此一度成为福建省委领导全省抗日反顽斗争的指挥中心,特别是对泉州抗日反顽斗争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竹林整训]

  生活艰苦

  革命斗志高昂

  车辆行至石牛山半山腰,草丛间露出一段山路来,穿过一片茂密的树林,进入幽深竹林间,沿着石梯爬行一两公里,就来到了坂里牛寮沟。

  这里,山高林密,几间简陋的竹棚散落竹林间,清一色竹木结构,门前挂着牌子:“省委机关办公室”、“电台机房”、“首长宿舍”、“厨房”。没错,这里就是中共福建省委旧址。

  1944年春夏之间,当时的省委机关和主力武装曾在此驻扎近4个月。他们搭盖起竹棚,开建练兵场,开展了一系列革命宣传教育活动,有秩序地从政治学习、文化学习、军事训练等方面进行整顿。
  不过,坂里条件艰苦。这里交通不便,附近村落经济基础差,机关人多,当地粮食供应不足,机关通过各种关系、渠道向外地采购。在坂里整风学习后期,警卫队队员时常要花五个夜晚,长途跋涉去外面运米,每人一次运五六十斤,装袋扎包成冬瓜形,扛在肩头摸黑赶路。菜以芥菜、笋干、苦菜为主,罕见猪肉。穿衣也是问题,大家原来穿啥,到坂里后还是穿啥。虽然春夏之际,山上气温仍低,竹棚四面通风,大家只能靠烧树枝取暖,还得防范暴露目标引来敌人。此外,蚂蟥和蚊虫也不时来袭。即使在今天,竹林间仍是蚊虫肆虐,我们待上片刻,裸露的手臂就被叮上好几个包。

  当年物质生活艰苦,却没有挫伤大家的革命意志,每天晚饭后,有讲革命故事的,有唱革命歌曲的……大家克服种种困难,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迎接革命胜利。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