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国内油价低”的无数破绽
作者:李晓亮  文章来源:重庆时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7/9 2:50:07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原标题:“国内油价低”的谬论还需一本正经地驳斥吗

在中国谈油价,是个不无尴尬的话题。事实证明,跟“石化双雄”摆事实讲道理,似乎是做无用功。(XMW)

多年来每当国内油价“追高不追低”、“慢降快涨”现象周期性出现时,该说的道理已经说烂了,该普及的常识也已重复了千万遍。公共媒介上铺天盖地充斥着各种理性的建设性的声音,但实效如何呢?悲观点说,收效甚微———任你耳朵听出茧子,人家仍然我行我素,不为所动。(XMW)

当然,瞅准时机油企大佬们偶尔还要跳出来“申诉”回应一番。乍听之下,那腔调宛如一个受尽委屈的小媳妇的哭诉和力辩,而非我们臆想中的饱受舆论诟病的坐享巨额补贴、占据垄断地位的既得利益者的嘴脸。比如,中国上月在一个月内连续两次上调成品油价后,有舆论质疑国内油价“虚高”,并指中国油价已高于美国。对此,中石化一位权威人士提供了一份详尽的中美两国成品油价对比数据,力证国内油价目前仍低于美国。(7月8日新华社)

虽然不知这位“权威人士”姓甚名谁,但不服不行。人家不愧是专业选手,一出手就使出一招似是而非极具迷惑性的招数。他用7月6日中国90号汽油与美国油价相比,然后表示“中国不含税的油价仍比美国低。”这话的意思是,中国油价高主要应归咎于高税负,而油企一直顶着舆论压力背负骂名是“蒙受不白之冤”,因为实际获利并无传言中那么邪乎———中国的“裸”油价格比美国的还低。(XMW)

但这一招其实暗含了无数破绽。首先它回避了中国不同型号汽油,价格梯度明显的现实。从90号到93号再到97号,价格节节攀升。若拿97号汽油对比,就不会有太强烈的“视觉冲击”了。这种选择性对比就像“田忌赛马”游戏,拿自家下等马和人家上等马比,肯定不具可比性。(XMW)

再者,即使单比数据,也有一个与此出入很大的权威数据。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韩晓平日前表示,“相对于中国的经济实力和消费水平,中国成品油价格偏高了。”他说以每公升6.37元的油价为例,剔除政府税收后中国油企的销售收入约4.08元,而美国同行拿到的是3.64元,英国是3.294元,日本是3.4元。可见剔除税费后的“裸”油价格,中国的油价仍比美国的高。何况,现实中谁能买到免税的“裸油”啊?

那位权威人士最后也说“中美两国油价没有可比性”,因为两国油价构成不同。其实这只是微不足道的一点,真正不具可比性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人家是私企,是自负盈亏的纯市场行为;我们是国企,还动辄人为搞点“油荒”出来“逼宫”,盈利是自己的亏本算国家的;人家是高品质的汽油,而我们的成品油质量较低,就像专业赛车手韩寒经常戏谑的那样,与人家没法比。既然是低端产品,内部提升的空间也就很可观了;而且对于产品的成本与利润的核算,我们也缺乏公开透明的环境,外部无法监督,估算不出还有多少“水分”可以挤。(XMW)

而至于高税负问题,中国的花样繁多的路桥费是车主的一大困扰,而美国的高速路基本免费。加之美国是典型的汽车社会,低油价是社会的必然诉求,而中国倡建节能社会,高油价高税负下却未享受到同等的服务品质,这简直像一个讽刺。这样的悬殊对比还有很多,但只举关键的一点,就能证明“中美油价真的没可比性”,说中国油价比美国低更是滑天下之大稽———中国工人平均工资只是美国工人的4%!

总之,公众的切身之感才是最直观最真切的,脱离民众观感的所有选择性数据对比都难有任何公信力可言。今后对于此类谬论,根本不需一本正经地予以驳斥!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