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戴云山下的“吉普赛人”
作者:徐艺星  文章来源:泉州晚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8/17 7:24:50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露天搭台唱大戏

  小看官上台“就座”

  九旬大爷忧古人   

  在戴云山区的德化县乡村,活跃着几支民间业余剧团,村民们称之为“戏班”。尽管有着很高雅的剧团芳名,但城里人还是叫“土班”。“土班”虽土,在乡村挺有市场,也进过城。因为民间业余剧团没有固定的演出场所,坐着“大篷车”四处漂泊,有人称之为“吉普赛人”。

  这些戏班大的阵容有二三十名演职员,小的也有十来人。戏班成员大多是土生土长的年轻子弟,也有个别是职业剧团解散后的遣散人员、退职退休演员,被聘来“撑台柱”。为提高演艺水平,一到排练大型新剧目,还要躬请专业剧团、“科班”出身的老师傅亲自指导。

  戏班不可能天天有戏演,收入不稳定,平时各有各的职业,或务农或打工,有演出任务才召集而来。他们没有“皇粮”吃,全靠卖艺生存。他们像“吉普赛”人,流动性很大,哪里有雇主就去哪,有时三两天就要转场。演员们往往一赶到演出地点,顾不得吃饭就赶紧睡一觉养养神。小山村没有多少好房舍,戏班随遇而安,在舞台或庙宇、祖厝打地铺,男女老少常共用一个空间,彼此之间扯张幕布隔开。

  戏班子跑场演戏,钱是乡村群众凑份子出的,村民自己掏钱看戏,对戏班的演出剧目、演技、演出时间长短,甚至演员的扮相、服装、道具等越来越苛求。有的村民腰包鼓起来了,每逢重大的乡村喜事节庆,不惜重金聘请沿海剧团来助兴,胃口越吊越高。受此冲击,本地的“土班”生存空间越来越局促。为了争揽活儿,不得不压低出场费,提高演出质量,尽量满足“雇主”的要求,不敢马虎敷衍。演出让观众满意的,村民们会端出家酿的好酒和祭神祭祖的肉菜犒劳演职员。

  戴云山区村落分散,山高路远。城市专业剧团难得下来一趟,乡村群众的文化生活长年较贫乏,这就给了把戏台搭在家门口的戏班子生存的土壤和发展的空间。“土班”轻装简从,没有大架子,村民请得来、供养得起。近年来,戏班也与时俱进,配合政府宣传工作和乡村移风易俗,尝试“旧瓶装新酒”。如雷峰镇肖坑村的戏班用传统表演形式反映当今的新农村新生活新时尚,宣传计划生育,通俗易懂,很受村民欢迎,还曾被推荐到县城参加民俗文化节活动。

  山村民间业余剧团像吉普赛人一样,给乡下人唱来一路欢乐的歌,献上最美好的祝福。他们虽然生活紧张艰苦,但也从“粉墨春秋”中找到了自己的乐趣和价值。□徐艺星文/图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